宜贝科技 内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97|回复: 0

百年来衰败最快的下流专业 看看你们谁躺枪了

[复制链接]
Scott 发表于 2012-3-13 03: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哲学、数学、电子商务、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历史学、文学、英语、表演艺术、国际贸易……

《赢未来》杂志为你遴选出,百年来衰败最快的十个专业。他们或曾经火爆一时,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人摒弃;他们或匆匆上马,学科设置、教师水平和理论基础都远未成熟;他们或出身西方名门,但不适应中国国情而沦为鸡肋。什么是他们衰弱的原因?而从这些专业和时代的互动之间,我们又看出了什么?

数学

曾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仅是许多学子选择专业的金科玉律,更是报效祖国和建设“四化”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在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影响下,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十分吃香。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济中国登上舞台,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有用”成为大学生选择专业的首要考虑因素。相对于金融学、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数学显然成为“没用”的专业。再者,90年代后期计算机与互联网开始勃兴,过于复杂的数字计算都能通过计算机解决,日常需要的计算能力早在高中阶段就能掌握。所以,数学成为连鸡肋都不如的专业。

然而,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反问,“现在哪个学生有很强的说理能力?有多少人考虑问题时不是观点先行,没有经过严密论证?”数学等传统学科的缺失,导致当下的年轻人鲜有独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这一点,又有哪个新型学科能弥补?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排出的本科就业十大红牌警告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薪资较低,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赫然在列。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部分高校就设置了国际贸易类专业,然而当时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并未形成太大影响。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迅速成为热门专业。1998年原国家教委将上述四个专业调整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此合并而来的专业,学习内容纷繁庞杂,包括经济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等等。2001年,中国加入WTO,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时大热,吸引大量的学生涌入。

但这个专业并没有持续坚挺,一来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并不景气;二来在20世纪90年代各高校纷纷跟风开设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量大质堪忧。

公共事业管理

“公管公管,东管管,西管管,‘大内总管’最后来个撒手不管。”在各大高校的网络论坛里,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质疑比比皆是。戏谑之言并非空穴来风,这个专业正处于“宽进窄出”的尴尬境地。

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率先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随后五年,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更是由57所扩展到300多所。一时间,这个“舶来专业”在国内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它也在众人的追捧中不断吸收进体育、文教、卫生、环保等专业知识,贪婪地成长。急速的膨胀往往意味着囫囵吞枣,在十多年的发展后,公共事业管理成了一个博而

不精的专业“怪胎”。大学四年下来,学生们习得的管理知识只有半桶水,其他专业知识也只有半桶水,两者难以融为一桶受市场欢迎的“瓶装水”。更为严峻的是,教育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在中国,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那只有千军万马闯过公务员考试这条独木桥。因为除了进入官方体制,当下中国并没有多少NGO组织,更谈不上社会自治和公民社会,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只能沦为看守草料场的林冲——英雄无用武之地。

社会学

“我学社会我贤惠,终身贡献居委会。”在2010年走红网络的日志《一条状态引发的专业爆炸》中,学生们如是吐糟社会学。与大多数研究上层建筑的人文类学科相似,当下的社会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的“鸡肋”。

因为其百家争鸣的理论学派和深入生活的田野调查,更因为它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普世情怀和现实意义,社会学曾一度受到年轻学子的青睐。然而因为种种缘故,直到1979年,中国的社会学才真正发展起来,至今在社会上的影响度和认知度也不高。更让人灰心丧气的是,目前国内的社会学正沦为闭门造车的“政治修辞学”——部分学者每天只会扛着远离社会学精神的口号满街乱窜,向国家骗取经费,然后足不出户就完成毫无现实意义的学术报告。

在凤凰网制作的“中国大学现今十大最悲哀的学科”中,社会学榜上有名。学社会学的人,或是远离了社会,或是无法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即使是提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放到中国的环境里,这些方法也统统失效。这不得不说是整个学科的悲哀。

电子商务

近几年,网络交易的兴起使电子商务专业受到各大高校追捧。据统计,自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13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来,如今已有339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已有7万名,专科生更达到20多万。不过按照人力资源专家预测,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在未来几年仍达到200万之多。

但电子商务专业诞生之初,就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其缺乏充分的实践资料和理论基础。事实证明,不少高校扯着“电子商务”大旗招生,但在课程上仅仅是计算机课程和经济管理课程的简单堆砌,导致学生“样样学,样样不精”。2008年教育部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电子商务知识体系”模块,指导各个高校的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显然是在为之前的仓促埋单。2011年团购网站集体低迷,电子商务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这一次动荡持续时长也将考验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热情。

英语

自2009年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首次公布以来,英语本科专业连续三年都被列进就业红牌警告榜单。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英语一直以强势面貌出现。其中有两个很明显的英语热潮,一是1990年前后自费留学教育的逐步开放,让考“TOEFL”和“GRE”成为当时潮流;二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几年时间内,英语教育受到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在民间受到欢迎。

在中国,英语作为第一外语,获得了官方默许的肯定,但这种肯定已经脱离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本质——想想看,即使你报读古汉语专业研究生也要通过英语的考试。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实行本土化策略,人民币升值抑制中小企业出口,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缺乏增长点。当英语失去了职场“光环”后,人们开始怀疑英语教育在中国的模式是否恰当。

文学

无论是传统文学的衰颓,还是网络写作的风靡,似乎都与大学的中文系无关。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在回顾中文系的辉煌

时曾说:19世纪以前的大学,人文学科是中心,30年前,文科考生首选中文系。但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崛起,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

中文系教育本身也矛盾重重:号称“不培养作家”的中文系,以《文学史》、《文学理论》等为主要教材,将“文学”彻底知识化、模式化,并在脱离文学本身创造性和想象性的路上越走越远。很多学生毕业的时候,连基本的写作能力都不过关。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人文学科本身就业指向性不明显等诸多因素,直接导致了中文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面宽”的优势也随着专业细分、就业市场不断被分割而成了劣势。

表演艺术

刚刚过去的北影招生考试成为媒体和网络热点,一边聚起想看帅哥美女的闲人,一边却牵动着超过2.5万个考生家庭的心。其中,报考表演学院的有6186人,最终录取的只有85人,虽然这已经是大手笔扩招之后的人数,却仍有九成以上的人成了“炮灰”。

“艺考热”的背后折射出不少隐忧:且不论这九成“炮灰”,即使是那幸运的1%,也未必能如赵薇、章子怡等成为“明星”,不少毕业生都迫于生计而选择另谋生路。高校扩招、艺术院校增多、剧院企业化等诸多因素,让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哲学

2011年,浙江大学5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出自哲学系的只有3人。这也是自2007年浙大实行大类招生和自主选择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在此之前的上世纪80年代,浙大哲学系最多的时候一年曾达到近百名毕业生,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能保持每年30名左右。

1977年恢复高考时,哲学是大家竞相报考的热门文科类专业。这一年南京大学800多名新生里,哲学一个专业就有70多人,几乎占整个招生人数的十分之一。一方面,在那个知识和选择都匮乏的年代,越基础的科目越有市场,甚至是越时尚;另一方面,在那个大学生还包分配的年代,学生基本上没有就业压力,所以选择专业都凭借兴趣。

然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哲学热后,80年代中后期,哲学专业面临法学、新闻学等新潮专业的冲击。不仅如此,学生也从思考社会、国家的理想主义转向创业、留学等实用主义,而好坏专业的衡量标准也只剩下就业这一条了。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主任宋道发无奈表示:“哲学系本科生几乎没有直接对口的岗位,只能和中文、新闻等专业‘抢饭碗’。”这似乎是中国哲学系学生的真实写照。

历史

民国时,恰逢乱世,人们有强烈认清自己的意愿,而历史学的作用恰如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了很多著名的史学家,如王国维、陈寅恽傅斯年、胡适、唐德刚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史学不再是个香饽饽,一方面由于政治因素,史学背离了其客观记录历史的轨道,成为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工具。真正做学问的史学家如陈寅恪被扣上“伪科学”“假权威”的帽子。晚年的陈寅恪甚至被赶出居住了16年的康乐园,在孤苦中黯然辞世。

历史学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即使到了今天,近代史和现代史里面还有太多“不可说”。另一方面,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理想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淡,历史这种几乎全无用武之地的专业,愈发被冷落起来。

表面上看,近些年穿越剧、宫廷戏、戏说历史的节目和书籍火爆,消费主义似乎救了历史一命,但其背后的悲凉似乎只有史学者自己明白。除了遥远的康熙雍正可以反复意淫,对于正在发现的历史,他们力不从心。只能看着高华渐行渐远的背影,一声叹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山东宜贝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ICP XXXXXXX )

GMT+8, 2024-11-21 16:39 , Processed in 0.0421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