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跳级在清华》到《华尔街的随机游走》
From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Citigroup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ing
The Adventure of Lawrence Jiaqi Jin
1.前言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每一个人的过往都可以写一本书。我所记录的,只是自己简单而平凡的故事,而且我始终相信,那些有理想,懂得把握自己的后来人们,一定会做得更加出色。我不知道道命运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但我一直会用善良维护左右。谨以此文,纪念我逝去的学生时代。
2.记忆封存中的懵懂岁月
小学时候的我,无非只是淘气和贪玩,虽然每件事情都会努力认真做好,但是我并不是好胜求强的那种人。直到很偶然的因为《迎春杯》数学竞赛的缘故保送到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五中之后,才渐渐开始知道努力超越的道理。初中三年级以后,我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三名,并且渐渐在数学物理化学上面崭露头角。除了大小的全国市区奖项得了不少之外,由于高中数学物理联赛一等奖的缘故,我在2002年被保送入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班。在这个清华内部堪称最苦最累的地方开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
基础科学班是杨振宁教授在97年回国时候提议成立的,外界称其为”诺贝尔班”,《Science》杂志也专门报道过。这个班目标是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基科班每年从全国联赛保送生中选拔30人,再从清华3500名新生中选拔30人。所以成员不少是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和各省高考状元。仅基科2000班60人中就有5名高考状元。竞争之激烈,学生质量之高,可以想见。基础科学班的学生拥有其他院系学生没有的特权。选课所受限制少,同时授课老师大多是该领域的权威教授,此外这个班的学生在大三可以在全校乃至全国范围内选择教授作为导师,并且开展富有挑战性的科研训练。
3.跳级尝试
进入基科班以后,前所未有的压力接踵而来。我所在的班,一共62人,4位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得主,2名高考状元,剩下的多是全国联赛决赛圈的一二等奖获得者。纵然我在中学里算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但是跻身清华精英中的精英里,实在是逊色了不少。但是我一直有个信念,就是不管事情多难,我都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不管对手多强,我都要攀登高峰脱颖而出。拥有这股决心,我很快开始了迅速上位的过程。我细心观察周围同学身上的优点,大到思维方式,小到课堂笔记,我都一一琢磨,争取尽量吸取其中精华并为己用。虽然我并不聪明,但是凭着直觉和理想,我在普通物理,高等微积分等大一课程上都取得了接近满分的成绩,并且在2003年冬天开始运作跳级事宜,争取提前一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并且去到世界超一流大学进一步深造。
本科跳级对于很多人来讲想都没有想过,更何况是在清华最难出头的基础科学班。我认真研究了整个大学四年的培养方案,然后向学校提出了一套改编的计划,专门为我跳级所用。然而不管在哪里,保守势力总是存在的,对于自主求新的我来讲,因此遇到的阻力的确不少。直到我在大一下学期修了高年级的量子力学和数值分析,并且获得接近满分的成绩,又在电磁学考试半个年级不及格的情况下取得100分,阻碍我前行的声音才渐渐收敛。
2003年暑假,在教务处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成功转入基科1字班,向着更高的梦想继续迈进。
4.GPA之争
所谓GPA,也就是学分积,是国外大学衡量本科生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不影响去世界超一流大学,我对GPA自然是倍加重视。但是因为跳级,我在大一就要选大三大四的课程,体育课每学期上两个不说,小学期课程也要double。种种困难一一袭来,但是我都悉心应对。拥有每天工作20小时的功底,我终于在跳级完成之后依然在高年级位列最终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的双料第一,为出国申请打下了好的基础。
在交叉选课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灵活带来的好处。很多高年级的课程对低年级课程有指导意义,同时低年级课程中的浅显例子又对理解高深的概念大有裨益。所以只要搭配得当,方式巧妙,看似很难的跳跃交叉实际却也是有途可循的。
5.本科科研尝试
最早选择保送基础科学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班的学生可以在大三进入课题组师从国内权威院士专家
进行科研训练,这无非对申请出国读graduate school提供了帮助。对我而言,因为跳级少了一年,大二进入课题组便成了必须,为此我花了很多功夫来了解清华各个院系的实验室,最后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一的量子信息与测量实验室以及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同时展开科研,此外还会利用空余去高等研究中心听报告并与教授讨论问题。除了应付跳级带来的冲击,我每天深夜看paper,并且尝试在seminar上面做presentations,最后终于在大二结束前完成两篇关于quantum information and quantum computation的文章并投Physical Review
6.出国申请
在经过两年的课程学习及科研训练之后,我开始了申请之旅。除了GRE, TOEFL之外,papers, personal statement, recommendation letters都是重要因素。我当时就想,既然我能够两年读完别人三年的东西还拿到年级第一,其他几样也就一定不能差。往往推荐信3封就够了,但是鉴于和各个研究所都保持联系,我可以得到更多的推荐信,并且做到有的放矢。最后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物理系系主任朱邦芬院士,微电子所所长李志坚院士,以及物理系和高等研究中心另外4位教授都不吝推荐,对我出国起了不少正面影响。
然而不管怎样,由于我学了两年本科就申请graduate school,多少影响到外界对我实力的信任。我只申请了全美最好的15所学校,拿到8个offer, 被3个decline, 剩下的包括interview全部withdraw.
7.从物理转电子工程
很早我就在电子工程和基础科学班之间犹豫过,电子工程在全国大热,不仅贴近实际,而且对数学物理要求很高富有挑战性。借着申请出国的机会,我拿加州理工做了个尝试直接申EE,结果拿到fellowship。加州理工1999年曾排全美大学排行榜第一名,物理,应用物理以及天文学在世界上更是首屈一指。EE也是她的工程强项。最后比较再三,我决定拒掉Berkeley, withdraw MIT的物理进入加州理工。05年8月,我在水木论坛上面写下《跳级在清华---我的飞跃之旅》一文,介绍自己在清华将近3年的经历感受,9月上旬飞抵美国洛杉矶。
8.我在加州理工,8个月的硕士
来到加州理工,很快感觉到了教授和周围同学身上蕴藏的智慧。学校比我想象的还小,走走就出去了。然而卧虎藏龙却是一点不假。加州理工是美国教育界公认的最累的地方之一,Nobel奖得主密度最大,学生教授要想survive都要脱一层皮才行。不过有了清华2年10个月的跳级经历,再难的情况我也有信心去处理。美国大学很多都是一年3个 quarter,每个quarter 十周左右。加州理工的本科有名的难念,就是因为一个quarter要选5-6门课程压力很大。一到学校看了calendar,我发现只要每个quarter选8-9门课就可以在8个月里面拿2个硕士出来,岂不是件好事。于是第一个quarter我狂选9门课73学分的课程并且得了接近全A+的4.2 GPA, 但是后来由于学校规定所限,一年double master的计划只能叫停。
在加州理工的8个月里,我一面为了master degree努力,一面展开科研,在network coding & wireless communication领域的ISIT和ITA上发表国际论文。06年6月初我如愿毕业
9. 转入Yahoo! Inc. 开始business之路
对于academia,我一直心存怀疑,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亲历清华和加州理工,受到学术熏陶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这不是我要的轨迹。正因如此,finance 和 engineering 便成了我的关注对象。刚好我在加州理工修过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的课程,而且取得很好成绩并加入了相关club,所以经常能够得到一些关于industry的信息。06年4月底刚好搜索引擎三巨头之一的Yahoo! Inc.要人去做intern。我看机会难得于是投简历过去,经过电话面试和 on-site interview的多轮考验之后,我挤掉了东岸MIT的竞争对手,成功进入Yahoo! Inc.
在Yahoo! Search Marketing, 我的工作和modeling, finance, statistics, strategy都有关,是一个很富挑战性的job。考虑到自己长远的志向在business和industry,我最后决定将summer intern转成full-time position,开始一段新的历程。经过多方努力,我最终转入Yahoo! Inc,这也同时意味着我的学生生涯就此告了一个段落.
10. 进入花旗投行部, Random Walk on Wall Street
06年9月中旬summer internship告罄,在10月1号H-1b正式生效之前,我选择了东部旅行的方案。来到向往已久的New York City, 一头扎进Wall Street。位处World Trade Center和海港之间,Wall Street空间虽小,但却是精英荟萃。DB的大楼傲然矗立,60 Wall Street的大牌呈现眼前,NYSE铺上巨幅美国国旗,又是一翻别样风景。Times Square旁Morgan Stanley的大楼分外显眼,Park Ave.上JPMorgan Chase & Co. 和UBS相映生辉。对于纽约这座世界金融中心,满怀壮志的我自然格外喜欢。从subway中慢慢走出,看到落魄街头的景象又不禁动容。当我们知道什么是贫苦失落,才知世间多少苦难,亦有人承受。我欲飞天发奋,只图灿烂一瞬而已。
在从Boston回洛杉矶的飞机上,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进入真正的financial industry,进入Wall Street的Bulge Bracket,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谱写新的篇章。梦想虽好,但是要想成真,又是谈何容易。对于只来美国一年的我,没有任何金融背景和Banking Experience,想要进入这么selective & competitive的领域实在不很trivial。然而先前磨练已然注定,看准的事情我就会全力以赴,直到微笑以对。纵然失败一两次,也要再爬起来。
带着信心和理念,我开始了新的job hunting。对于I-bank和hedge fund,每家面试都在3大轮10小轮以上。Interviewers从quantitative skills, behavioral skills and teamwork spirits, 对industry的理解,brainteasers等很多方面进行考察。 每个公司的culture都不一样,之前要做足research才行。为了interview重访NYC,在Grand Haytt Hotel里眺望曼哈顿的夜色,很快便被纽约的美所感染。不管蜕变也好,升华也罢,总是不很轻松。在尝尽各种苦头之后,我终于成功进入Citigroup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ing / Salomon Smith Barney的纽约总部,掀开了在华尔街的新篇章。Salomon Brothers曾是Wall Street上的中坚力量,后被Travelers Group收购。Citigroup由Citicorp和Travelers合并而成,目前位列世界500强中的第8位,Forbes Global 2000第一位,是世界上最profitable的financial services institution。Citigroup在debt, quantitative trading, wealth management, M&A等很多领域独树一帜,并以commercial banking为根基涉猎IB,在Wall Street上面既与全能型的BOA, JPMorgan Chase比拼, 又与传统投行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Merrill Lynch等展开激烈竞争。Citi在2005年夺走了Thompson Financial League Table 25个categories中的14项第一名。有幸能在这样优秀的群体中学习发展,实在对我是件益事。
11.再见洛杉矶
回想我在洛城的一年多时光,历经人世沉浮,每当事业跌到谷底,无不每日以泪洗面,无助并有无奈,又有苦痛挣扎。然而最初的梦想,一定会实现,这点我一直都不曾动摇。我明白生命已经打开,我要哪种精彩,也知道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就要飞去东海岸,多少有些不舍。LA的美,Santa Monica、Diamond Bar、Pasadena、Arcadia的情,还有夹杂其中我的辛苦,都一一浮现脑海。渐行渐远,耳边还是那首旋律:忘记一些忧伤,忘记一些迷惘,带着所有疯狂,带着所有勇敢……就在这灿烂的一瞬间,我的心悄然绽放,就在这绽放的一刹那,像荒草一样燃烧……就在这燃烧的一瞬间,我的心悄然绽放,就在这绽放的一刹那,我和你那么辉煌……
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到底什么会等待着我们,没有人能够回答。但是凡此种种都不能成为懒惰偷闲的借口,因为精彩的人生,是要靠用心有胆量的人一点一点铺就的。这个世界从来都是不公平的, 但是每个人都有选择卓越的权利。我总是觉得聪明不是决定因素,在高手云集的清华和加州理工,大家的智商都不会太低。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把握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轻言放弃,一直坚持向前走。对于流言蜚语和人与人之间的猜忌攀比, 也要慢慢懂得理解宽容。
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知道什么是不可逆转的;知道用什么方式实现梦想,知道用什么心情面对苦难,人就在转瞬间感悟,进退得失与不离不弃也就都有了答案。
我不知道命运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但我一直会用善良维护左右。
Jiaqi Jin
2006年11月30日于Pasadena, CA
发信人: jinjq02 (future in my hand @ New York City), 信区: WorkLife
标 题: 学术 | 职场 | 华尔街 (L.Jin的年末小总结)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Dec 20 16:10:48 2009), 站内
今天也不知道怎么了 突然想回来水木看看 在之前的几年里面 偶尔会回来 但是每次都感觉 国内很多东西离我好远 也没有什么好给comment的地方
不过想想在美国这么多年 总共回国两次 每次回到清华 回到理学院 阮东 吴念乐他们都还是对我很好 这都让我想起了以前那3年的清华时光 记得去年在科学馆吴老师和我说了好多好多 让我看到的理9祁晓亮他们的成绩 也让我觉得也许做research 是我更合适的方向吧
Attached document是06年底写下的 现在看看 已经时过境迁 很有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感觉 但是多少算是一个从non-finance领域转wall st.的例子吧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这个小总结 就从07年开始说说 但愿对考虑出国 面对职场选择 想要做research的人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1) Mortgage Research
07 年6月开始进入quant trading program at Citigroup. Program招的基本都是top school undergrads/master students. 这个quant trading program是个rotation program. 第一年我被分到mortgage research and analysis这一组. 现在想想 我的那些manager对我都还是很好的 他们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又有很强的独立科研能力
Mortgage Research里面一大部分是model prepayment rate. 在financial crisis下面一度voluntary prepayment (across origination years)被压得很低 同时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e. FNMA/FHLMC bailout etc.) 对future projection添加了很多uncertainties. 同时housing data的获取和aggregation一直都是比较tricky和detail-oriented的. 很多时候CPSCDS的data是不够的。所以这个领域 就算是最top experts 也要每天学习很多新的知识 & work under big pressure.
而我更多involve的是model default, cumulative losses, and understand loss severity. 这块因为房市崩盘而变得尤为重要 整体觉得mortgage research是很锻炼人的地方 有很多ground work 虽然很多时候很辛苦 但是如果不从下到上的了解一个model 又怎么能够真的懂得这个系统呢 那一年 经常要苦战的深夜 从Bear Sterns的两个hedge fund collapse之后 整个housing bubble彻底破灭 看到金融危机对各个层面的影响 也是一个不一样的经历。
2) Fixed-Income Structured Trading
第二年的trading rotation在structured trading desk. 我发现trading这个行业真的很有意思 整体来讲我觉得也是比较适合我的personality。 Trading desk分的很细致 比如mortgage-related的 IO/PO traders 和CDO traders都是各做各的东西 但是different market components are inter-related. 所以其实很复杂。当每个行为都和钱打交道的时候, 责任和压力也很大。
原则上讲 structured desk不算一个trading desk, 而是联系exotic traders, issuers, investors, rates quants的重要一环。所以虽然对于structurers来说 一般学不到太多hedging techniques, 但是对于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credit market etc.还是会慢慢建立一些了解。特别是当housing crisis之后的credit crisis爆发之后 对于credit dynamic的理解就变得至关重要。 Wall St.的major players, 5-yr CDS-level一度都在200-300bps之上 这样很多corporate-issued bond都有不小的mark-down. 和credit相关的pricing issue一直是bond investors很关心的问题。
Structured Products在primary 和 secondary market上面都很活跃 而了解market appetite 是需要很多social skills的 维持和high-profile individual investors & institutional clients的关系 是要经过多年的积累才能慢慢掌握的
Lehman Bankruptcy 之后 很多re-hedge activities发生 对于in-the-money investor,就很急于找到新的counterparty继续他们的swap. 对于out-of-money investor, 就很想take advantage of Lehman Bankruptcy, 什么也不做而消除obligation. 因此supply-demand imbalance导致了严重的yield-curve 变动 30-2 CMS spread也发生了逆转 这些给pricing, hedging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记得去年的11-12月 很多时候是如坐针毡。
不过这种好多个decades都不见的金融现象 给practitioner 和学术界都提供了很多好的信息 很多survivor的经验也变得尤为宝贵。
3) Difference between Academia and Industry.
这里的Industry主要指financial industry.
整体来讲Academia的lifestyle比较flexible. 而在wall st.工作的不确定性比较大 工作时间也比较固定
当然从compensation上面说 如果在trading desk坚持做几年 比较优秀的话 一年$500k+ (including bonus)还是有可能的 当然现在新的Obama Admin.对bonus做了很多限制以后很多事情不容易预期 但wall st.比其他领域收入高很多这个事实不会改变。
如果是在academia, 因为是business school下面的faculty position, 起薪应该略低于$200k/year. 拿到tenure之后会有一些进步。当然很多hedge fund会请一些professor去做consulting, 也有些教授和MBA students一起开hedge funds. 但是如果过分热衷non-academic work,我想对学术能力多少会有负面的影响。 Anyway, 看个人喜好。
最近看到了academia领域里面很强很强的人 真的很钦佩他们。从H. Hong, N. Barberis, 到W. Xiong, N. Wang 这些年轻的学者显示出他们很强的学术能力 不少华人慢慢在finance领域做出的不错的成绩 以后我想自己一定要多多努力 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综合finance 和econ来说,如果是数理基础比较好的人 做一些theoretical asset pricing, econometrics, 或者theoretical micro可能会有些优势 对于很有economic sense的人 做game theory, macro可能会好些 很多时候 academic research都和一些empirical work相关联 从form dataset, run regression 到robustness test, 解读分析结果 看似straightforward的过程其实有很深的学问 所以如果是想做empirical方面工作的 应该也是越早接触越好吧.
4)Job Searching
在美的college students一般都用monster-track来投递简历 但对于experienced employee就往往通过head-hunters. 和相关人士长时间保持联系很重要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 圈子很小 大家其实都认识 所以要努力保持好的reputation.
个人觉得 在New York/London的一些position,对于培养好的global view更有帮助。很多这边的金融产品在亚太区不做。中国的trading没有完善,而HK, Singapore有不少是liquidity issue. 除此之外 能够在global financial center 有很多参加conference/conference call的机会。Conference每年都有好些, banker, trader, quant都有各自的 而每天在工作中的conference call是很锻炼人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听London, New York, HK, Japan, Mexico (emerging market) etc.的trader, quant讲market view,慢慢的就可以培养一些market sense出来
5) Career Decision Making
很多人问过我到底该做什么样的工作 其实兴趣和自己的强项 这始终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如果盲目追求收入 一定不会快乐 也很难长久
如果是比较喜欢安逸生活的人 在加州的软件公司谋职可能比较合适 对于喜欢变化和挑战的人 wall st.的position会更适合一些 如果特别aggressive,business sense又很敏锐的人 可能读一个top business school MBA 然后做private equity是不错的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 而不是过分和别人攀比 同时不要局限华人圈子 而是关注大的picture 相信一定会有所成的。
-----------------------------------------------
最后祝所有在外留学工作的中国学子圣诞快乐拉~呵呵
Best,
Lawrence Jin
3:10AM, 12/20/09
Yale, New Haven
--
http://hi.baidu.com/x__dream
我不知道命运将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但我一直会用善良维护左右.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71.235.81.*] |